喜欢H女士的文风。韩语毕业生活在HK的她仿佛熔炉里的一块火石,话到嘴边都是隔岸观火的切肤之痛。
很多80后小时候租看的电影录像带不是好莱坞就是香港电影。彼时的香港,“东方之珠”名副其实,星光璀璨,从武侠到浪漫,从无厘头到恐怖片,甚至三级片,每一部都堪称经典。
但突然有一天,《我的野蛮女友》横空出世,男主角大饼脸、肥嘟嘟的并不帅,女主角也只能说是清秀,但剧情怎么就那么搞笑,又那么戳泪点呢?于是大家记住了,韩国电影。
就这样,韩影突然跃入了我们的视野,然后一发不可收拾。好多人看到韩影的蓬勃,就开始对国内电影恨铁不成钢、怒其不争。我只是觉得把韩国电影和中国电影放一起比较,根本没法比。
很久以前种下了因,才能结出相应的果。
韩国电影业起步不算晚,只是一直发展不起来。远的欧美不说,在亚洲当时有香港和日本压着。其实韩国政府在70年代就制定了一项保护措施:电影院每年至少148天播放本土电影,否则将受到严惩。但是本地电影依然没能崛起。
1979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(现任总统朴槿惠她爹)遇刺,军事政府掌权后操控着娱乐、电影业,使得整个行业更为不济。80年代末开始,韩国进一步开放,大量外来电影入侵,韩国电影票房50%以上被美国电影占据,30%由香港和日本瓜分。
紧接着是亚洲金融风暴。与此同时,韩国在申请WTO时与美国签订了一项很不平等的条约:如果韩影在国内市场无法占到40%份额,就必须彻底地向外开放。收到这个消息后,原本资金已捉襟见肘的财团、股东纷纷撤资,再没有人愿意投资电影业。
沉默了几十年的韩国电影人终于爆发,便有了1998年12月那次电影般抓马的“光头运动”。这声平地惊雷,炸得韩国政府只能与美国重新谈判,最后结论是:1999年韩国本土电影若不能达到四成,韩国必须完全向外开放电影市场。
抱着英勇就义心态的韩影人只换来这一年不到的时间。可他们愣是做到了:40.2%。正是那一年,《生死谍变》(鱼)掀翻了不可一世的《泰坦尼克号》,荣登当年韩国电影票房冠军宝座。韩影的逆袭正式开始。
政府扶持、财团赞助,韩影企业化、分级制度建立,本土电影保护制度延续至今…
1999年,他们效仿香港,办起了釜山电影节。釜山政府是真心诚意砸了钱来办这个影展,甚至为了一部电影的制作,二话不说让剧组把政府持有的大楼给烧成了渣。从那之后,韩影年表的光环愈发明亮:
1999年《生死谍变》《审判》《薄荷糖》《女高怪谈2》
2000年《共同警备区》《触不到的恋人》《漂流欲室》
2001年《收件人不详》《春逝》《朋友》《我的野蛮女友》《礼物》《坏小子》《白兰》
2002年《爱,回家》《绿洲》《我要复仇》《醉画仙》《人民公敌》
2003年《杀人回忆》《春夏秋冬又一春》《老男孩》《实尾岛》《假如爱有天意》
2004年《太极旗飘扬》《空房间》《孝子洞理发师》《
……
关于韩国政府突然大力支持影视业,有一个传闻。据说前总统金泳三当年研究欧美大企业的财务状况,发现迪斯尼每年赚的钱竟然比IBM多得多,于是一拍脑袋,认定发展影视比发展那些高科技、实业公司方便太多,这便有了之后各界政府对影视业大开绿灯的前车之鉴。
直到2006年,韩国仍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本土电影份额超过进口片的国家,在开放国家中,恐怕没谁能复制这样的成功模式。
横向比较内地电影,许多佳片都是合拍的:
1998年《不见不散》《没事偷着乐》《荆轲刺秦王》
1999年《那山那人那狗》《一个都不能少》《我的父亲母亲》
2000年《鬼子来了》《苏州河》《榴莲飘飘》《一声叹息》
2001年《刮痧》《蓝宇》《十七岁的单车》
2002年《寻枪》《英雄》《小城之春》《和你在一起》《巴尔扎克与小裁缝》
2003年《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》《手机》
2004年《可可西里》《天下无贼》《十面埋伏》
……
编剧芦苇:“拍《霸王别姬》和《活着》的时候我比较高兴,我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,可我没想到,那就是我们的终点。”
香港电影呢?片单的亮点大概是这样:
1998年《玻璃之城》
1999年《枪火》《喜剧之王》
2000年《花样年华》《朱丽叶与梁山伯》《枪王》
2001年...
2002年《金鸡》《无间道》《异度空间》
2003年《忘不了》《无间道2、3》
2004年《2046》
……
在你对韩影逆袭长大嘴巴的时候,问题来了:
香港电影怎么了?
这里有一个关键年份:1997。